为您找到资讯结果约 12
拍微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就是找几个人去演出你想要的故事? 刚开始接触微电影的时候 我觉得 是的 不就是这样开始的么? …… 在微电影创作上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修养 才能让你在每次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 每次走进空旷的片场的时候 每次面对空白的剪辑时间线的时候 从一片虚无里看到那个你即将创作出来的世界 哪怕只有一个手机 你也依然可以让你的微电影充满魅力                    ——许肖潇   《微影人的自我修养》课程上线于全球知名在线学习教育平台coursera.org,并受到微影迷们的热烈欢迎,该课程由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许肖潇老师倾力讲授! 课程涵盖微电影从微影人自我修养、微电影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制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不侧重软件/技术/设备的操作或理论知识体系,只专注从生活/创作中得来的、接近创作本质的心得/体会/想法/思考/经验。 拍电影网慕课福利继续~~~ 通过上周的绪论小伙伴们想必已经对课程有了初步了解。 本周课程将通过项目创作和情境再现的直观形式带你亲临微电影创作现场,了解微电影的拍摄与流程、常见误区。本模块的课程视频有着情景剧、PPT字幕等多样化内容呈现方式,以有趣的项目驱动、真实的情景体验打造课程的趣味性与可视性,帮助你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体验微电影创作现场。 还等什么,注册并登陆http://mooc.pmovie.com/,让我们以一种幸福的状态开启《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之旅吧! 另有许肖潇老师独家授权课程《微影人与微时代》,即将登陆拍电影网慕课(具体上线日期待发布),敬请关注!  我们任何人,只要带着内心最纯真的表达诉求,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起步,幸福地拍微电影。    许肖潇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专注微电影理论与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研究生。后获韩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至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影像院进修电影,并获多媒体影像专业硕士学位。在首尔期间,以导演、剪辑师、副导演身份工作并持续进行独立短片创作。现以教师、导演身份定居上海。 导演作品: 2014年,复旦大学慕课平台iMOOC官方宣传片。 2014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观察系列电视广告。 2014年,两天微电影大赛实验短片《贪恋的詹晓白》。 2013年,公益广告《寻找爱上海的理由》(《非官方版爱上海的理由》)  2012年,公益广告《帘——台北上海》。 2012年,实验短片《连》参展“2012上海/台北 艺术设计联展”。 2011年,微电影《Breaking》(获2012年美国华盛顿华语电影节“最佳实验片奖”提名) 2011年,微电影《Be Touched》(获2012年美国华盛顿华语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姜广涛,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配音导演,配音演员。 配音导演作品: 电影:《风声》《画皮Ⅱ》《港囧》《魁拔Ⅲ》 电视剧;《琅琊榜》《伪装者》《武媚娘传奇》 配音作品: 电影:《指环王》《变形金刚》 电视剧:《萧十一郎》 游戏:《仙剑奇侠传五》 表演:《灵魂摆渡》 Q & A 一部戏里最多配过几个角色?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低幼片子《托马斯和朋友们》?它的英国原版就是一个老汉配了所有人物,引进到中国的时候也在找这么个老汉,结果找到了我。几百集几十个角色都是我一个人配的,但它原来就是这么做的。我并不主张配音演员在一部戏里配太多角色,因为你光忙着变声,可能某个角色的特色就丧失了。 《托马斯》是个特例,所以当时把我逼的,整个A4纸记得密密麻麻——哪个角色什么声线,最后估计也配串了。人物男女老幼都有,我三岁以下的粉丝还挺多。 变声是配音演员的基本素质。一会儿一个翩翩公子,一会儿是个大侠,一会儿是个老头,一会儿是个老太太,都是有可能的。只能慢慢来。最怕一个少年又一个少年,因为不可能所有角色赋予不同音色,只能从精神气质上寻找不同,例如语言习惯、思维脉络、发声习惯、口头禅等等细节来加以区分。 一人分饰多角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吗? 你如果有更多的声线,能够挖掘自己不同的展现方式的话,这不是一件坏事。艺多不压身嘛。但我们不单纯追求一人配很多角色,特别是好多初学者,一上来就学精分。你先得把自己找到,把你的第一角色扮演好,再寻找别的方向。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慢慢的你就会理解所有的人,关心所有的人,甚至展现所有人。很多变声更像是一种展示。而且我认为状态强烈的戏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生活化的戏,需要把平淡背后的喧嚣展现出来。 前些年有好多小姑娘跑来说想配音,说“我会学小丸子”。但又怎样呢?别人先创造了这个角色,他才是最值钱的,单纯模仿不值钱。 看过宫崎骏指导配音演员如何表演,请以一个具体案例说明您与导演合作的具体流程及导演的要求。 这个问题挺专业的。 宫崎骏不用专业配音演员,只用生手或不以此为职业的。我在电影配音工作中也经常用这样的人。因为配音干久了经常会有快捷键,就是所谓的腔调,尤其在表演上。我很佩服一些优秀的话剧演员,每一场都充满激情,而且每一场还有新的亮点。我们调动情绪从感受角色、体察心理开始,然后让自己很激动,或是放空后充满角色的血肉,但每一次都这么做是非常考验人的。所以为了捕捉这种第一次的感觉和激情,我们在配电影的时候经常找生手。其他项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至于动画片配音,配过最难的就是《魁拔》了。找不到感觉的时候,比如画面是一个小孩坐在地上抬头跟大人说话,配音导演就让演员也坐在地上一起抬着头跟空气中的大人或一个标志物说话。包括我们做《风声》的时候,黄晓明的角色是一个日本大叔配的。他中文不好,我要先教他中文,每句台词录几百遍,甚至上千次,挺折磨人的,但他很用功。有一句台词是他从榻榻米上边起身边说话,一米九几的个子真的从地毯上一点儿点儿寻找感觉,同时话筒是立麦,这种方式对我们帮助很大。还有一个国产动画片《神秘世界历险记》里女主角骑着野猪边跑边喊,演员用常规奔跑的方式配出来总感觉不真实,因为它的动荡应该是被动的、不规律的。后来找了两个男生,像小时候玩游戏一样排着乱动,就这样录出来的。录完后三个人一身汗。反正无所不用其极。 请讲讲用人声配动物的技巧。 在表演课中,模仿动物是特别重要的一课。有个老师身躯像头熊,但模仿起鹅来惟妙惟肖。可能我们小时候都背过儿歌,像“小猫叫,喵喵喵”,这就是一种基本的表演。要尽可能的挖掘自己的声线,同时配合后期的特效,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 如果想学习专业配音应该选择什么学校? 很多院校推出配音专业,但配音充其量是个小专业,还没有完备体系。挑选老师的时候首要一点,看他配没配过音。第二,现在是否还在配音行业工作。第三,现在配音的质量如何,能否打动你。我不赞成去那种播音代培,最多学个基本功,表演的部分学不到。 谈谈台词在不同表演环境下的异同吧。 配音是一场战斗,你的台词、肢体语言、表情、阅历、体力,所有这些都是武器,要合理地运用。必须枪法娴熟才能最有效地击中别人,在表演上是击中观众的心。所以十八般武艺尽量精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不同的表演方式对台词的要求不同。如果在舞台上,哪怕一句低语也要让最后一排观众听到。但话筒前就不是这样。同样在话筒前,录电影和电视剧也不一样。所以要考虑到还音环境。电影是封闭空间,屏幕亮起,灯光暗下去,在这个还音环境很好的规定情境下观众注意力会全部投射到银幕上,要求比较高。配电视剧的时候有些低声要放出来一点儿,因为它的还音环境比较嘈杂。又比如录手游,不可能有什么低语,加了各种PIUPIU的效果声再低语“其实我是爱你的”,人家根本听不见。单一个话筒前的配音就有这么多区分,更何况其他场合,例如室外拍电影、或棚里拍吊威亚的戏。回到配音棚里有录音师、声音设计师指导你如何呈现。总归一句话,不论在什么场合下表演,只要你从灵魂上认同角色,都能呈现出好的效果。 为什么有的剧里能明显感觉到声音与演员不契合? 这是一个挺悲哀的事。配音演员应该没有存在感。配得好应该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所以配音的消息都是坏消息。某某剧某某明星配音不好被吐槽,因为他有存在感。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幕后行业刷出存在感一定是有问题的。 小时候我妈不让看电视我偏看,结果现在报应每天十几个小时只能看电视,别的什么都干不了。回了家打开电脑还要分角色、做案头什么的。我家电视上一次开机可能几个月前了,所以平时不看电视。 配音导演决定不了一切,他的判断要遵从于制作方或投资方,个中细节对于我没有做过的片子我是不了解的。 您对网配有什么看法? 很多人都热爱配音,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有这样的人群是好事。网配圈儿有特别多漂亮的声音,集中为一个字就是“帅”,有些欠缺正确的引导,或者表现力不够,有时会形成有腔调的特色,这个挺可怕,比如所有台词都笑着说。他要帅,然后找到了一种方式并执着于此,得到的反馈也是来自粉丝或同好,缺乏其他参照,就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 所以拿到台词先别急着配,先理解角色,自己一遍一遍练习。什么时候感动自己,再让身边的人听,看是否能打动他们。打动了,程度如何?没打动,重新来。从打动一个人到打动更多人,他们被感染的方向是否是你想表现的方向?就这样一点一点寻找,不要气馁,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不论网配还是商配,自己要进步、提高都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当有一天你所配的角色受到观众的认同,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配音行业的现状?配音演员有没有自己的经纪公司? 从影视行业来讲,现在是一个骚乱期。电影、电视剧、游戏、动画等等互相改来改去,呈现出不论虚假还是真正的繁荣,配音行业也受到影响。接到的活越来越多种多样。要出现包装啊、经纪公司啊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会越来越规范。 国内配音演员会像日本声优一样走向前台,往偶像化方向发展吗? 还要靠学动画的同学们毕业后多呈现作品,我们才能有更多展现机会。我们是伴生关系。至于日本声优,他们在国内也有很多粉丝。甚至同样一部片子,中文版没有日文版受欢迎。我跟这些日本同行也接触过,他配主角张嘴就来,基本上差不多,完成度非常好。我也在思考,后来发现人家本身的动漫行业已经发展多少年了。我们小时候不光看这类动画片,还看西游记。你现在拉一个年轻人,让他来一句特别燃、特别日本动漫形象的,他可能不知道说什么。你让他学个孙悟空,即使说不出来也知道怎么回事,因为看的太多了。所以他们的很多声优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这个得靠行业共同努力。 所谓声优明星化,首先他为什么会成为明星?因为他配的角色打动了某些人,让他们对角色乃至角色背后的声音产生兴趣,才会成为他的粉丝。作品多了以后,这些产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还有一点,陌生的语言有时候是比较带感的。包括国内深度二次元的朋友自己学日语,找我做评委。用日语展现很厉害,切换到普通话的时候就不一定了。还是没找到好的表现方式。国漫配音这两年向好的方向发展,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大家只要持续努力就行了。   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 声音是雕刻时光的魔术 甄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 参与《后会无期》、《北京纽约》、《珊瑚》等电影及《夜奔》、《开往孟巴巴拉》、《六月夜》等短片的声音创作工作,并发表电影声音领域学术论文数篇。 曾担任拍电影网电影线下声音课程讲师,颇受好评。现就职于腾讯公司互动娱乐事业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启免费试看吧    
学习了《微电影剧作》(微电影坚持剧本为王)的你要尝试长片创作了! 如何在漫长的90分钟里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引起、持续、分配观众注意力的技巧有哪些? 如何设置悬念和层层递进的伏笔? 悬念与故事模式有怎样的关系? ……   北电文学系讲师韩佳彤传授独门秘法,教你如何运用剧作技巧读懂观众心理、掌控观众心理、调动观众心理。 编剧读心术属于编剧心理学的范畴。编剧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剧作中人物的心理、创作者的心理和观众的心理三部分,本课侧重第三部分,通过案例研究观众心理,归纳总结技巧并最终运用到剧本创作中来,用文字为观众变魔术。   课程介绍: 一、观影心理; 二、悬念; 三、悬念的设计; 四、悬念二要素——伏笔与分晓; 五、悬念与故事模式; 六、冲突。  每周两课更新。 教师介绍: 韩佳彤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独立创作剧本《胖妞结婚记》、《蝶影有声》、《寻家交响曲》、《爱在囧途》等,其中多部作品在“北影金字奖”中获奖。 参与策划与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本十余部。 现就职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课程介绍视频: http://v.qq.com/page/o/r/w/o0169e4aprw.html 原价500元,首月早鸟价六折300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启免费试看吧:   更多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这门电影史课程探索了电影技术上的重大改革是如何影响广受喜爱的好莱坞故事的。我们将仔细考虑声音的变迁以及对色彩的相关介绍。每个技术上的改变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电影制作者的最根本的任务仍旧是通过视觉带来观者情感上的参与。我们将纵览电影制片领域中的主要导演和风格,并且将对象对准当代美国电影。我们的目标是阐述作为商业、技术以及艺术三者交集的流行电影。通过电影史,我们将了解到电影制作的相关技艺以及如何用工具造就艺术。 课程大纲 下面是每周课程介绍以及需要讨论的电影。每一课后有包含三道多选的小测验。在这门课的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个20道多选题的测验作为成绩。 第一周:导论 第一课:形式、技术以及电影艺术 第二课:静谧的力量: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 观看 《马路天使》(Street Angel)(FOX,1928) 备注:由于这部影片的DVD价格较高,《马路天使》并不要求观看。 第三课:《马路天使》:Borzage的视觉戏剧 第四课:von Sternberg的世界 观看《纽约船坞》( Docks of New York) (Paramout,1928) 第五课:《纽约船坞》:寂静的黑暗 声音 第二周: 第一课: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 观看《欢呼》(Applause) (Paramout,1929) 第二课:《欢呼》:Mamoulian为风格的斗争 第三课:The Marx Brothers:不受约束的交流 观看《恶作剧》(Monkey Business) (Paramout,1931) 第四课:《恶作剧》:有声电影中的混乱歌舞表演 第三周: 第一课:枪声与城市:犯罪片导论 观看《疤面人》(Scarface) (United Artists,1932) 第二课:《疤面人》:声音和匪徒的世界 第三课:营造氛围:Val Lewton的惊悚片 观看《幽灵船》(The Ghost Ship) (RKO,1932) 第四课:《幽灵船》:穿过声影的惊悚 色彩 第四周: 第一课:利用彩虹:彩色影片导论 观看《寂寞的松林径》(Trail of the Lonesome Pine) (Paramout,1936) 第二课:《寂寞的松林径》:戏剧化的约束力 第三课:色彩的历险 观看《罗宾汉历险记》(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 (Warner Bros,1938) 第四课:《罗宾汉历险记》:彩色影片的新色彩 第五周: 第一课:色彩和剧情片 观看《深锁春光一院愁》( All that Heaven Allows) (Universal,1958) 第二课:《深锁春光一院愁》:橙色、蓝色、遗失与憧憬 第三课:彩色影片传统的继续 观看《私恋失调》(Punch Drunk Love) (New Line,2002) 第四课:《私恋失调》:P.T.Anderson的色彩游戏 第五课:结语 先修知识 不需要任何背景,所有人都是欢迎的。 推荐阅读 本课程书目自包含在课程中。当然,下列书本在电影史以及电影分析领域将会带来帮助。 Bordwell and Thompson,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any edition. Higgins, HARNESSING THE TECHNICOLOR RAINBOW Neale,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READER 授课形式 本课程包含了大约每集15~30分钟长度的课程视频。每周有四次这样的视频课程。学生被要求在课堂之外独立欣赏电影。这些电影已经以DVD形式存在,并且可以通过NETFLX或者类似的服务获得租借。其中一些电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所有电影都能在亚马逊或者其他供应商购买。学生需要找到这些电影并且每周观看。   主讲人: Scott Higgins  卫斯理大学 副教授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始学习吧
很多人都为自己的微电影创作不能达到效果而感到失望;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了好的想法,但是拍出来总是差强人意而深感遗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一定是出在剧本上。俗话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它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你未来影片的效果。 然而一个优秀的剧本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或偶然天成的,他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天长日久的练习,没有谁天生就是剧作家。 本课会从最基本的剧本格式开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带领大家进入剧作这座高渺而森严的城池。只要按照课程设计的练习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下去,剧作能力必然有所提高,最终为创作长片剧本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介绍:     教学目的: 学会进行微电影剧本创作; 完成一个微电影剧本。 教师介绍: 刘纯羽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教师。主要讲授的课程有微电影剧本写作、剧本创作、编剧理论与技巧等,并长期从事电影、短片、戏剧研究及创作。 课程介绍视频:http://v.qq.com/page/p/v/4/p01668ztav4.html 原价300元,首月早鸟价99元(3.3折)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启免费试看吧: 更多相关课程;
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而声音是帮助电影雕刻时光的魔术。 为什么说声音是魔术呢?因为它的创作和设计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进行。人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放在电影中,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看到的只是二维的纵深,而耳朵却能够让我们享受到全方位沉浸式的声音体验。 本课就像是一个魔术破解视频,为大家破解魔术的奥秘,给大家展示魔术是如何蒙骗我们的眼睛的。在学过课程之后,或许你就能够知道自己该如何变魔术了。 课程介绍: 教学目的: 对电影声音设计的思路和录音的工艺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帮助同学们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树立一个专业的态度。 教师介绍: 甄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 参与《后会无期》、《北京纽约》、《珊瑚》等电影及《夜奔》、《开往孟巴巴拉》、《六月夜》等短片的声音创作工作,并发表电影声音领域学术论文数篇。 曾担任拍电影网电影线下声音课程讲师,颇受好评。现就职于腾讯公司互动娱乐事业群。 课程原价300元,首月早鸟价99元(3.3折) 扫描右侧二维码开启免费试看吧 更多相关课程尽在拍电影网慕课
        本书为慕课《拉丁语入门》指定教材,特摘开篇序言说明教材编撰来源、内容介绍、配套书籍及学习顺序以飨学员。 序         阅读拉丁语经典是了解西方文明的前提条件。“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古典文明,我们未必能透彻了解西方的现代文明;没有透彻了解西方的整个文明形态,也不会通透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处境及其未来命运”(刘小枫语)。实际上,现代汉语在很多方面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拉丁语的影响,比如现代汉语的“母语”和“母校”两个词分别来自古代晚期的lingua materna(英语的mother tongue)和中世纪的alama mater(“养育了我的母亲”,指“母校”),而世界上第一个反省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之间的差异的人就是伟大的拉丁语作家Augustinus(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因此,学习拉丁语进而阅读拉丁语经典成为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迫切任务。然而学习好拉丁语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追求。因为拉丁语是一片大海,其词汇包罗万象,其语法精确细致,其文献书籍堆积如山,举不胜举,其思想博大深邃。拉丁语是西方文化的大门,而学习拉丁语语法是进入这座大门的第一步。         本《拉丁语入门教程》分为两册:语法与文献。         第一册的语法部分是根据瑞士人Alois Schildknecht SMB(石类思)20世纪40年代初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编写的Schola Latina Grammatica(《拉丁文法》,1942年在山东兖州圣保禄印书馆出版)而写的。石类思当时是瑞士天主教传教修会“白冷会”的会长,而他的书在很大的程度上采用德国人Georg Weig SVD(维昌禄)的名著Rudimenta linguae latinae Grammatica(《拉丁文初学话规》,1915年在山东兖州出版)。维昌禄(1883-1941年)是一名拉丁语专家,他1908年到山东,从1910年到1925年在山东兖州的天主教修道院任拉丁语教师和院长,先后编写《拉丁文初学话规》(1915年)、《拉丁文初学课本》(1915年)和《拉丁辞林》(1936年),因此可以说,这部拉丁语语法教程在中国已经有100年的历史。维昌禄和石类思的《拉丁文法》非常系统和全面,我尽可能保留了原来的例句和对语法形式的解释,但改变了原著的部分语法术语,比如将原著的“加格”改为“属格”,将“副格”改为“夺格”等等。原著的作者Schildknecht在序中说,如果学生每周有8节拉丁语课,这部语法教材可以使用六年之久,第一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习字母、基本的形式和单词,第二年纪要学习更多单词和比较复杂的语法形式等等。由此可见前辈们对拉丁语的教学何等重视!         这一册中的词汇表是一部小小的拉汉词典,包括488个最常用的单词及其复合词,这些单词是阅读拉丁语经典的基础,所以如果在文献中出现这些基本的单词,则不特别标出。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基本单词并慢慢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你的词汇量越大,所读的文献就会给你带来越大的喜乐。         本教材第二册提供了一些来自拉丁语经典的阅读材料。拉丁语的经典非常多(参见拙著《西方经典英汉提要》卷一、卷二、卷三),这就意味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相当困难。出了“文史哲”以外,我还关注两个领域,即法学和宗教学(基督宗教文献)。因为拉丁语不仅是文学、历史学、哲学、语法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语言,它尤其是法学和神学的共同“母语”。因此,本集收录法学文献较多,入《英国大宪章》、但丁的《帝制论》和托马斯·阿奎那关于“死刑”的讨论。来自《圣经》的文献也偏重法律资料,如《摩西十诫》等。除了西方的拉丁语经典以外,本文集还包括与中国有关的文献(如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一部中国古代经典的拉丁语翻译(即殷铎泽于1667年翻译的《中庸》)。         从文献的难度来看,初学者应该先看简单的文献,比如《圣经》、伊西多尔的《格言集》、保禄的《隆巴德人的历史》、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柏朗嘉宾的《蒙古研究》、马可·波罗的《游记》和托马斯·肯璧斯的《师主篇》,这些著作的句法比较简单易懂。托马斯·阿奎那的句子也不难分析,且逻辑性很强。一般来说,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都比较难懂,句子很长,句法结构复杂。中世纪的学者不太强调修辞学,更重视内容,所以应该先看中世纪文献。难度最大的是古代诗人贺拉斯和维吉尔。有人说唱拉丁语歌曲是学习这种语言的最好方式,因此本教材也提供一些传统的拉丁语歌词(参见拉班努、赫尔曼和波那文图拉的文献)。         本书一切拉丁语文献都有英语的翻译作为对照,这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因为英语比较容易模仿拉丁语的句法结构(比如关系从句)。学生可以随时参考英语译文,同时应该将拉丁语的文献一句句地分析并译成汉语。拉丁文献的英语译文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翻译的,但部分诗歌和《圣经》的文献采纳已有的英语翻译,《英国大宪章》的英语翻译来自《不列颠百科全书》。学好拉丁语的唯一办法是阅读和分析大量的拉丁语文献。另外,由于包含了大量没有统一译名的地名和人名,在文献部分标出的括号中的汉语译名仅供参考。       请注意:第一册的语法部分用斜体字母标出两个音节以上的拉丁单词的重音,而词汇表和第二册不标出重音。       祝阅读愉快!       Ut lectio sit omnibus iucunda!   雷立柏(Leopold Leeb)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6月24日     
      上周解决了拍什么的问题,本周让我们来想想怎么拍的问题。     传统经典电影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互联网时代观众对微电影更快节奏、更深刺激的要求。而微电影创作者在无数既有故事面前打造原创内容又困难重重。如何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思维,通过小世界、小人物、小事件、小主题传达出大意义,达到创作者、演员、观众的感觉一致。         本模块继续以项目式逐步深入微电影的剧本创意与写作、角色塑造、主题表达、叙事方式、细节把控等方面真正的要点与难点,让你在真实的个人微电影项目创作中真切领会到微电影的创作精髓,形成带有个人印记的微电影剧本、PPM,可能的话,拍摄成微电影成片;与此同时,你还可以深入体验微电影与电影在本质上、创作上的异同,培养并形成个人的微电影思维,并不断在创作与思考中逐渐完善与超越。       《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之 如何培养微电影思维       还等什么,注册并登陆http://mooc.pmovie.com/,让我们以一种幸福的状态开启《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之旅吧!       另有许肖潇老师独家授权课程《微影人与微时代》,即将登陆拍电影网慕课(具体上线日期待发布),敬请关注!       我们任何人,只要带着内心最纯真的表达诉求,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起步,幸福地拍微电影。   许肖潇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专注微电影理论与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研究生。后获韩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至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影像院进修电影,并获多媒体影像专业硕士学位。在首尔期间,以导演、剪辑师、副导演身份工作并持续进行独立短片创作。现以教师、导演身份定居上海。   导演作品: 2014年,复旦大学慕课平台iMOOC官方宣传片。 2014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观察系列电视广告。 2014年,两天微电影大赛实验短片《贪恋的詹晓白》。 2013年,公益广告《寻找爱上海的理由》(《非官方版爱上海的理由》)  2012年,公益广告《帘——台北上海》。 2012年,实验短片《连》参展“2012上海/台北 艺术设计联展”。 2011年,微电影《Breaking》(获2012年美国华盛顿华语电影节“最佳实验片奖”提名) 2011年,微电影《Be Touched》(获2012年美国华盛顿华语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作者: 王璐德 来源:基督时报 伴随着基督教和社会的发展,基督徒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成长起来并引起关注;事实上,曾经在民国时代也有这样的一个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曾经的一些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督教仍旧很有借鉴意义。 9月21日下午,一场“民国时期的基督徒知识分子”讲座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的语言学教授雷立柏(Leopold Leeb)主讲。雷教授是奥地利人,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中国学习和生活20多年,2004年以来担任人大文学院教授至今,教导希伯来语、希腊语与拉丁语等西方古典语言,著有学习语言的著作与翻译国外著作多部。 当天,基督时报同工有幸聆听了他的分享。讲座中,他介绍了民国时期的背景以及两位基督徒知识分子曾宝荪女士与吴经熊先生的信仰经历。他认为,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当下中国,因为对希伯来语、希腊语等圣经原文了解不多,所以限制了发展,今天我们需要看到学习西方古典语言的重要性。“研究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严肃任务。” 民国时期基督徒知识分子的社会处境 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前,处于清朝的中国人仍旧有着一种强烈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对西方和世界都是封闭的状态。但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使中国受到很大刺激,从当时的慈禧到知识分子阶层都变得开放学习日本、西方。可以说,“在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模式和语言都很大的改变了,变成一个新的社会,这也是为基督徒知识分子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让他们突破。”雷教授介绍说。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到底中国的位置在哪里,然后开始重新审查儒家传统和基督教的对比,到底哪个更优秀、到底儒家有什么缺点,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地位。这也是今天基督徒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到底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地位是什么?”雷教授总结说,当时知识分子比如鲁迅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批判,这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动摇,但1914年的一战摧毁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感,“以前西方人传播自己的文化说很强,但是一战让中国人看到的确你们的大炮很厉害,但是你们互相残杀。所以当时有知识分子提出,西方文化是物质文化很强但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文化更强。——所以面对西方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非常复杂。” 民国时代,中国一方面发生很多现代化,比如铁路、电线、媒体等;一方面日本侵华,战乱频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基督教在中国也有它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一些西方传教士写书传播知识、印刷圣经,但传教影响不是很大,同时还有一些传教士创办教育等发挥间接的影响;另外还有很多传教士办慈善机构、办医院、孤儿院;神学的研究也开始了,民国时代已经开始有中国的神学家,最有名的是赵紫宸,他们也能够吸收很多西方的神学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理论性越来越发展。 但如果要对神学有深入了解的话,必须掌握语言,特别是圣经的原文,因此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等特别强调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中国第一位希伯来语的专家是河北人李荣芳(1887--1965),曾在英国、美国留学,专攻旧约和希伯来语,获持罗神学院神学博士学位。1917年学成回国后加盟汇文大学神科,是燕京宗教学院最资深的中国教员。说到希腊语,雷教授介绍说中国第一个研究希腊语的应该是是周作人。拉丁语的的研究比较早,1558年时中国就已经有四个人去了印度学了拉丁语。 两位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宗教体验与语言 但是,当时基督徒知识分子中对于圣经语言是怎样的情况呢?雷教授对比了曾宝荪与吴经熊,他认为这两个人很值得研究,虽然他们不算是主流的基督徒知识分子。 曾宝荪(1893-1978)是曾国藩的孙女,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传统的儒家家族。小时候在杭州一个女传教士创办的女校学习英文,准备出国。1918年她回到家乡湖南长沙创办了一个女校成当校长,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1923-1928年她也参加中国基督教协会的活动,也去耶路撒冷参加会议,因为她来自很有名的家族,所以也是中国的一个招牌。 1934年她写了一个小文章《我的宗教经验》谈到自己的信仰经历。她谈到自己的家族背景,以及她怎么从一个儒家文化家族背景的人成为一个基督徒。她说到他们家的男人都是儒家,儒家的理性是比较理性不相信鬼怪,但他们家族的妇女都是念佛念经,所以她有次看完聊斋志异晚上很害怕不敢睡觉因为害怕鬼。后来上了传教士的学校,开始觉得基督教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认为圣经的伦理远不如儒家,儒家伦理非常详细,比如对妻子、孩子分的都非常清楚,所以她说“第一个觉得基督徒的人伦哲学还不如儒家好;第二个觉得基督教的玄奥思想又不如佛教玄妙;第三个是至于文字的美基督教更在这两者之下,觉得传教士翻译的中文圣经不美。” “这三个点很有意思,可能比较有代表性。儒家和佛教里面长大的人看到基督教可能是这样的感受。”雷教授总结说。 但为什么后来她成为了基督徒呢?她有一个体验是她在高中时反对她的女校长。那个女校长是个外国人让她到校长办公室一趟,本来她很害怕但到了之后那个校长她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曾宝荪跟她一起跪下来祷告,然后说“你走吧,我宽恕了你。”这个感动了她,觉得这是基督徒的博爱、宽容精神,体现了耶稣的人格。 所以1928年她告诉家里面说“我要入基督教,因为我认为耶稣的人格好”。第二是“儒家虽然好,但是已经很陈旧,我认为可以进入基督教有些更新”。当时他们家的妇女长辈都反对她,说她不能入外国的宗教,男性长辈说“给你半年的时间,你都读读各个宗教的书,如果半年后还这样想,我们就同意了”,半年之后,曾宝荪没有改变,于是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另外一个是吴经熊,宁波人,爸爸是商人,从小他学了英文,在上海上学。后来去了东吴大学学习法律,是法律哲学的专家。他是一个天才,1920年去了美国2年就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又去了柏林、巴黎等,1924年回来中国,在东吴大学当老师。28岁时就已经是当一个法官了,1931年是蒋介石立法委员会的委员,他的西方法学也懂很多,地位很高,非常成功,钱也很多,生的子女也很多。宋美龄当时建议他说外国人翻译的中文不好,你文言文也很好,你可以重新翻译下圣经。他于是重新翻译了诗篇。他还给圣经里面很多人重新命名,比如路加他翻译为“露稼”,人的名字都弄得非常优美。 在美国期间,因为对新教印象不好,所以他入了天主教。很有意思的故事是他怎么皈依基督信仰呢?1950年,在他51岁时他用英文写了一本自传讲到这个,他说自己1930年代时很困惑,因为虽然很成功但因为日本侵华他辗转去了香港,当时觉得人生很渺茫,他读了一本西方一个女修道士写的《history of soul》,这个作者才活了24岁肺病就死了,书里作者就写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一方面我那么弱,但是在精神上我很刚强;一方面我非常自由,但又很克己;一方面信仰给我那么大的喜乐,但我又忧愁….这种非常矛盾的状态。” 吴经雄说:“这个女孩才24岁,但比我还明白老子。”他从这个女孩的宗教经验更明白了老子。他说老子是个神秘神学家,这个女孩也是;这个女孩的书可以给中国哲学搭一个桥梁。所以他发现从基督信仰看中国古代经典很有意思,发现“我成为一个基督徒不需要放弃儒家思想,而是给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儒家经验。”他一直认为:光从中文的角度看儒家经验就是水,但是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来看,是水变成酒,所以他说“我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可以从基督信仰的角度看到中国文化的东西有一个新的维度,而且觉得儒家文化里面很多也说出基督信仰的道理”。 他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出发点,后来他一辈子做了这个工作。比如他说中世纪阿奎那这些神学家给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受洗,是把亚里士多德的“水”变成很好的、可以用的“酒”,所以吴庆雄一直在做一个梦,希望能把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结合。 雷教授的结论:圣经的语言到底美不美?学了原文才知道 透过这两位的经历,雷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对民国时代的基督徒知识分子来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结合中国的儒家传统和基督信仰,而且如何用中国文化来表达基督信仰的问题。 在这里,他发现一个困难:这两个人都非常看重圣经的语言,比如曾宝荪说“基督教的语言不美”,而吴经熊则身体力行,因为觉得圣经语言不美所以重新从英文翻译了圣经,但又过于美化了语言。 他认为曾宝荪可能算是中国第一个女神学家,吴经熊也很有学识,但无论是曾还是吴,他们体验到圣经的美都很有限,因为他们没有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老师。“整个民国时代,懂得这些语言的中国基督徒就很少。” 那么,到底圣经的语言美不美?雷教授说,这些民国时期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其实不知道。“谁说圣经的语言不美呢?西方古代的语言是很美的。”他说,“如果你要学基督教的美,必须要学经典的原文。圣经的希伯来文经典非常美,但是你要进去;圣经是很美的,但是你要学习原文,你需要花一点时间进入美丽的状态。” “不要只是停留在汉语的美里。”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西方人,雷教授说到,“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情结,觉得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比如中国人觉得觉得汉字是最美的,对ABC是排斥。” “我们的ABC也很漂亮,我希望中国人也欣赏ABC的美。”他说,“这是很重要的。比如吴经熊这些人都觉得自己的英语非常好,能写很优美的英文著作也非常畅销,但还不够,你还得学一些古典语言。就比如你学中文如果不学习一些唐诗宋词,你能说你懂中文的美吗?” “对中国人来说,好像汉字的美丽成为压倒性的、排斥其他语言的,这是一个问题。”他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希伯来语、希腊语的原文圣经,“你了解它的原文,会非常不一样,你会看到另一种美丽。” 民国时代和今天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对圣经原文都了解比较浅 雷教授说,耶稣时代的地中海的世界是一个多语言的世界,当时耶稣很多门徒除了会希伯来语也会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是需要如此,“要有多语言的沟通能力,不仅仅是英语、汉语,还要有其他的语言。” 而且,学习这些古代语言也会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看西方一个新的维度。“现在大家常常觉得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个人主义的、自私的,但是西方文化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保守的、宗教的….有人以为中国文化这样,西方文化那样。我都不敢这么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西方也是如此;中国文化是个大海,西方文化也是一个大海。西方有不同时代的西方人,你了解不同时代的语言,你所谓的西方文化也会变得很不一样,就好像中国也有不同的时代一样。” 雷教授再次总结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在民国时代出现很多新兴的基督徒知识分子,他们脑袋是很开的,他们学了很好的外语,受到的外国教育也很健全,他们有很好的能力,也可以跟中国文化沟通,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要更上一层楼:如果要和基督宗教传统对话、要把基督宗教文化引入到中国社会中,中国基督徒无论是语言还是历史方面,都需要学习更多。” “这30年来,中国也出现一些基督徒知识分子,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就是他们也比较少学习西方古典语言,所以对圣经学的把握还是比较浅。” 中国人需多元化学习语言,也需要饮水思源反思很多语言的出处 “所以今天应当推动多元化语言的学习。”雷教授认为,中国人几十年来学习外语上都比较单一,50年代全部学俄语,现在又全部学英语,事实上,很多小语种比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都很需要。而尤其是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的学习非常重要。他感到很遗憾的是,在中国研究甲骨文的人比研究古希腊语还多,但其实甲骨文没有文献,而古希腊语有很多重要的文献,比如荷马史诗、有很多教父著作…而希伯来文关系到圣经旧约,拉丁语又是关系到很多法律著作、神学经典等。 同时,中国人需要对自己的很多语言需要反思。比如学校、哲学这些现代中国人用的词都是从拉丁语这些西方古代语言来的。特别是我们常常说的“母语”(Mother Tongue)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雷教授强调说,这不是从古代中国,而是和基督教有关系的。这个词是跟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有关系的,他在忏悔录里记录他学习拉丁语是从妈妈学的,他还记得妈妈温柔教导的样子,而之后在学校学习外语时男性老师野蛮粗暴的样子成为鲜明对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描述学习母语与外语的区别,之后才有母语这个词。 本来当时的社会是男权至上,但因基督信仰提高了妇女地位,所以才可以有一个“母语”这个词保留下来。“很多人问母语这个词从哪里来的?奥古斯丁。其实很多中国语言里面的概念来自于圣经来自基督教。我们每天都喝这个水,但是饮水不思源,所以我在中国推动西方古典语言的学习,希望中国人思考下。” 研究希伯来语与希腊语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严肃任务 学习西方古典语言对于中西对话、中国走向世界也非常重要。“中西要对话,就好像两个人要对话一样,但是你没有对话的能力就是的语言,你无法对话。如果你要和西方神学家对话,你没有学希腊语,你没办法对话。” 雷教授说,现在有很多翻译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的中文版很方便,不懂原文也可以,“但是你永远没有机会读原文。”所以他希望大家多多学习语言,成为勤奋的人,而不是懒惰的人。 “我希望中国人走向世界。一方面让世界走向中国,一方面让中国走向世界。现在我们看很多西方的东西传进来了,但是中国走出去的很少。因为我们只是懂汉子的话飞不出去,只是在一个铁匣子里面。”他希望中国人更多的学习语言,不要排斥ABC。 他最后说:“研究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严肃任务。” 古希伯来语入门 课程入口 http://mooc.pmovie.com/course/102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课程介绍视频预览http://v.qq.com/page/p/e/x/p0169ca94ex.html​ 雷立柏,Leopold Leeb,1967年生于奥地利,1995年来中国大陆,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2004年以来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著作有《圣经的语言和思想》(2000年),《古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2002年),《基督宗教知识辞典》(2003年),《拉丁成语辞典》(2006年),《汉语神学术语辞典》(2007年)等。   
        本书为慕课《拉丁语入门》指定教材                 自从2002年本人(雷立柏)在北京几所高等教育机构教授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课程,我早就意识到学生需要一部培养基本词汇的工具书或单词卡,因为任何使用拉丁语的人都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单词。国内目前没有这样的小型工具书或单词卡,所以我自己编写一本。希望这部小小的词汇表帮助初学者踏入拉丁语文献的“大海”。          本词汇表收录的词条不多,大约只有2000多单词,只是一些“基本词汇”。这部词汇表提供各个领域的关键词,包括文学、哲学、法学、神学、医学、自然科学,但深入研究还需要参考各专业的工具书,比如参见拙著 《拉丁成语辞典》(2006年,也包含希腊语资料) 《汉语神学术语辞典》(2007年) 《古希腊罗马及教父时期名著名言辞典》(2007年,也包含希腊语资料) 《拉-英-德-汉法律格言辞典》(2008年) 《简明拉丁语教程》(2010年) 《拉丁语汉语简明词典》(2011年) 《拉丁语入门教程Ⅰ:语法篇》(2014年) 《拉丁语入门教程Ⅱ:文献篇》(2014年)等 这些书也提供大量的拉丁语成语、名言或文件,是学习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工具书或教科书。     本词汇表分为两个部分,即“拉丁语-汉语-英语词汇表” 和“拉丁语-汉语分类词汇表”分类词汇表的部分单词在“拉丁语-汉语-英语词汇表”中没有,比如部分植物名等。 拉丁语语法速记表为两张折页表格,方便携带,随时随地记忆语法知识。        另外推荐两本更全面的词典供各位深入学习使用: 广泛收录拉丁语学习所需的单词和变格形式 · 包含长达255页的完整拉丁语语法指南 · 收录动词所有重要形式 · 编排合理,快速便捷查找所需 · 提供基本的罗马文化与生活常识 这部词典同时是词典、语法教程和古代文化知识的小百科全书,它应该成为渴望学习拉丁语的人的必备工具书和身边的拉丁语老师。   《拉英词典(初级本)(影印本)》是查尔顿·刘易斯(Charlton T. Lewis)编辑的古典拉丁文词典,是规模更大的《拉丁文学生词典》的精编本,包括塔西佗、恺撒、西塞罗、李维等古典作家的拉丁文著作中使用到的词汇,适合拉丁文初学者。读者可以通过经典原文来增加对拉丁文词汇的理解。原书用英文编纂。本书已经进入公共领域,无版权限制,现拟影印出版,并由国内古典学专家撰写导读,以便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