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在《桃姐》纪录片中谈及电影缘起时说:“我们很少拍老人为主的电影,香港很少,几乎没有。因为老人问题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中国人对待老人家跟外国的又不一样。所以把这个面貌拍给观众看,我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

的确,相较当下影视作品里不断上演的青春怀旧戏码,老年题材作品寥寥无几。然而以下两部作品的接连成功恰恰反映出老年叙事所蕴含的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探索的艺术价值是多么丰厚。

除了以悲悯、同情的态度呼唤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外,创作者是否也可以换个角度表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甚至返老还童的主题呢?本周《微电影:形式与意味》将以老年叙事为专题,通过四节课程,结合正反片例分析其在微电影中的表达。

1.直面老之将至

本节将以老年痴呆症和死亡两个现象为突破口讲述如何用微电影表现“直面老之将至”。

例片1:《Dotty》讲述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固执地学习如何用手机给女儿发信息的故事。

反例:《打包》《为爱正名》

 

例片2:《最后的农场》

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冬季降临冰岛边陲的荒野山村。四际无人,只有一个小农场孤零零地屹立在大自然的严寒之中,电话和收音机成为他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

这个清晨,年事已高的农场主人Hrafn有条不紊地打理家中的一切,妻子Gróa则似乎仍沉浸在睡眠之中。女儿打来电话,在一周之内将把父母接到城里,颐养天年。而Hrafn好像却另有想法,他沉着地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待了一辈子的农场作最后的告别……

本片荣获2006年奥斯卡电影节最佳短片奖提名。(摘自豆瓣)

在许老师另一门课程《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中也多次以本片为例,如“从叙事到抒情”、“勤修微影人观念:风格之现实篇”、“勤养微电影思维:叙事之单刀直入”等章节,大家可以多角度地比较学习。

另外推荐以活泼轻松的手法表现死亡的短片《老妇人与死神》供大家课下参考。

 

2.老人与子女的情感叙事

例片1:《生日》

这部3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台词,节奏非常缓慢,细节考究,以悬疑、压抑的气氛道出丧子之痛对老人心理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久远影响。

例片2:《Ringo》

酒店房间里,应招男妓本以为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例行公事的有偿一夜情,而孤独的中年母亲渴望的却是重温与儿子的亲密往事。影片以看似荒诞的剧情引出两段老人与子女的情感故事。

 

3.生命暮年的人生智慧

例片:《无悔纹身》

这是一部访谈形式的记录短片,通过几位老年人讲述自己纹身背后的含义与故事,挑战了传统认识对纹身的偏见。生命的暮年不是自我意识的衰竭,“而是生命中自我认识的重生,也是艺术中真正有价值的开始”。

 

课后推荐影片:《回忆积木小屋》与《水手之歌》,关于后者的分析可同时参考诗化叙事微电影专题第二节《诗与事》。

 

4.老年叙事中的重生

例片1:《新年头老日子》

新年元旦的早晨,台湾岛一户住宅内,退休的罗处长(罗北安 饰)百无聊赖坐在沙发上,电视里滚动播放着政经新闻。他的老婆(林美秀 饰)一边在旁边打扫卫生,一边用各种恶毒尖锐的语言碎碎念,令罗处长烦不胜烦。不久,赖床许久的一双儿女(廖君兹 & 林圣家 饰)走下楼来,根本不搭理父母,兀自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面对胶着的现状,罗处长郑重要求老婆儿女安静坐下来,听他讲述不久前刚刚去世的一位老同学凄苦的一生。同学的际遇令罗处长颇有感触,他慨叹自己所剩无多的时光,于是渴望能真正拥有一段快乐自由的短暂人生…… 
本片为“美好2013:大师微电影”系列中的一部。(摘自豆瓣)

关于本片的分析另可参考《微影人的自我修养》 第四章第六节《细节之充分、节制与精确》

 

例片2:《好友请求待处理》

上了年纪的人是否还会相信爱情的降临?即使变成了老奶奶是否还会像少女一样面对喜欢的人不知所措?这个仅有十二分钟的小短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暖的小故事。怡人的午后,玛丽在社交网站上遇到了相谈甚欢已久的崔佛。玛丽犹豫着是否要进一步向崔佛发出一起吃饭的邀请,她拉着好友琳达仔细斟酌每一句发出去的话,焦急地等待崔佛每一次回应。那种患得患失又小心翼翼的样子让玛丽仿佛瞬间变回第一次和男孩子约会的少女。玛丽在一颦一笑之间都流露着像初恋般幸福的表情。(摘自豆瓣) 

关于本片的分析另可参考《微影人的自我修养》 第四章第四节《饮食男女之小人物》。


继《微影人的自我修养》之后,《微电影:形式与意味》课程历时半年现已登录拍电影网慕课http://mooc.pmovie.com/。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许肖潇老师倾力讲授!另有以下章节陆续推出:

访谈叙事

末日情怀

爱情

人文风光

全课共计十大微电影专题,每周二更新。结合不同案例与你深入探讨微电影讲故事的策略与方法

宣传片链接:http://v.qq.com/page/c/l/6/c01565e95l6.html